鼓起《一千年的志氣》

我們家平常素有閱讀的習慣,大書小書閒書禁書,亂看一通。雖然我還是無法苟同,不過對 Esther 去租書店借書的行為已經無力過問了。愛書人不買書,等於是出版者的警鐘。最近從 Amazon Kindle 開始,直到 Apple iPad,電子書的未來已經近在眼前。如同音樂專輯一般,出版者已經無法推銷制式的選擇給消費者了。消費者可以自行試聽 (試閱) 喜愛的篇幅,然後只需購買自己確切喜愛的部分。將選擇權還給消費者,當是未來消費的一大變革。

中文版的封面與日文版不同,非常貼切中文書名!

這本《一千年的志氣─不被淘汰的企業競爭力》,從某次借閱的《商業週刊》中看到試閱篇幅後大為驚豔,抽空就上網買了。想像設立超過千年的公司意氣風發,穿梭過時代變遷、春夏秋冬而仍朝氣蓬勃,真是心嚮往之。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我認為可以發現「當今企業的存活之道」。

日本一直是個頗為獨立的市場,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打擊下,起初受到的影響看似不大。《一千年的志氣》這本書是作者訪談日本國內多家百年 (正確的說是數百年) 老店之後,單就手機產業這個方向來描述老店的個性與存活之道。之所以可以大氣的命名為「一千年」,乃是因為文中引用「金剛組」這家位於大阪的公司,創業至今長達 1400 年,比穆罕默德開創伊斯蘭教的時間還要早。

西元五七八年創立,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時間

本書當初吸引我的內容,除了羅列各種形形色色的老店外 (創業超過一千三百年的旅館、歷史超過一千二百年的和果子鋪),就是從「日本人的觀點,陳述日本老店的永續經營之道」。如果您是反共抗日之士,那麼本書應該不適合您 (只怕只能宅在家裡了,否則全世界到處都是大陸客和 TOYOYA)。看的時候若能拋棄己見,切身進入以日本人的角度看,才能收他山之石之效。當然,我看這本書的時候也經常發出「嘖」「哼」的聲音,還得忍住拿支筆在書上塗抹的衝動。但是,能夠有一兩個重點的書,已經是具有存活價值的出版品了。店頭上令人眼花撩亂的書雖多,但是翻閱之後不用進垃圾桶者幾希矣。現代的作者跟出版社都太過懶散,只有一個點子、一個意念、一個段子,就想塗抹胭脂、粉墨出版。整本書看下來空洞無奇、令人哈欠連連。我常為了「在哪邊應該躲著作者的那一個重點吧?」的想法勉力作戰,打點精神。樹木,就在作者/出版社一頁頁灌水的篇幅中倒下了。傷害了愛閱者的心、傷害了你我的荷包,也傷害了自己永續經營的前途。

日文初版於 2006 年出版,直到 2010 年才出現中文版,真是相見恨晚!

這本書,不是只有一個重點的書,而是更上一層的好物。例如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亞洲可分為「商人的亞洲」與「職人的亞洲」。我想可能是作者長期在亞洲各國工作/觀察的結果吧,所以下了這個霸氣的定義。當然,「職人的亞洲」當然指日本,其他亞洲地區都是「商人的亞洲」。無須多說,就如液晶電視只有「SONY BRAVIA」和「不是 SONY BRAVIA」的定義一般 (作者的角度)。日本重視職人,也就是工匠,雖然起源未必如同作者考察般,是「鎌倉時代之後握有天下的武士都是農民出身」,所以帶頭的諸侯大名都將做工視為理所當然等等原因,但的確是亞洲國家的一大特色。就我個人的看法,有安定的統治 (帝制) 向心力,以及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名大興土木、修城護河的風氣,可能也都是原因之一。

另一個有趣的重點,是「加的文化」和「減的文化」之別。作者用雕刻佛像舉例,日本佛像是將一根木材不斷刨削雕鑿,顯現出隱身在內的神佛。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則是重複添加黏土,並施以裝飾雕塑。兩者形象完全不同。這點雖然作者觀點不盡正確 (中國流行的雕琢技法何其多),但和中式佛堂與儀式相較,日式佛堂與儀式的確清爽多了。不多一木、精簡至極。

在作者開章明義之後,第二章起就是多家老店的簡介與訪談內容。簡單的話,從百年老店經營者口中說出,真是擲地有聲!「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三百多年其實沒什麼。」「我們向來明白做事不可偏離 core mission。」「西洋的 humanism… 應該譯為『人類中心主義』才對,也就是凡事以人類為中心『生存』的想法…人類與自然越來越背離,環境問題完全沒有獲得解決。這樣的人類中心主義已經走到盡頭。」「日本人的專長在於『濃縮』。」句句珠璣,俯拾皆是。

隨著醬油、金箔、墨條、石英、海藻糖,看完本書等於看完上千年的企業發展史。作者訪談的內容雖然稍嫌空洞、紊亂,但是仍不失是本閱讀性頗高的好物。如果您是個苦哈哈的上班族,那麼我想可以跳過這本書,因為只怕您心中「這麼論斷亞洲其他國家也太偏頗了吧」的小宇宙會猛烈燃燒,以至於忽略掉字裡行間的重點;如果您是經營企業或是肩負營運重任者,那麼請將本書納入您的案頭之上。書不在多,有料則靈。我誠心的希望,這些發人深思的對談,能讓您找到企業繼續存活的動力。

說別人如何如何,卻把自己說得好上天。今日我學問不及你,只得在桌下搓著雙手燃燒小宇宙,那日發奮讀書了,一定好好論證這位老兄的觀點

最後說幾點閒話。首先,書前李仁芳教授的推薦序不可不看,條理分明,是結實有料的好文。其次,就我個人經驗而言,購書前的期望值高達 100%,但是閱畢後滿意度僅達 80%。從第一章以降,作者的「有料」就已經全數用盡,毫無伏筆可言。後面訪談內容心得,部分歸納結果略嫌鬆散、牽強。而且文中對亞洲其他國家的觀察似乎不盡公允,若非單章詳細討論,否則有畫蛇添足之嫌 (也令人嫌)。最後,出版社封底摘錄「讀者推薦」部分都是引自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的讀者心得,推薦內容無法全然參考;還有封面只載明「亞馬遜書店長期熱銷」,究竟是日本亞馬遜還是全球亞馬遜?個人認為似有誤導之嫌 (我查過了)。小動作,瑕不掩瑜,只是礙眼。

看不清楚?看了也沒什麼參考價值。唯一可以參考的,就是註明出處來自日本亞馬遜網站。有取得這些人/日本亞馬遜的同意來翻譯/出版嗎?我懷疑

無論過去為何,現在日本的職人風氣可謂風行一時 (可不是只有「料理東西軍」看得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抗全球化浪潮的寶劍 (全球化的缺點何其多),或許就是職人的手藝。在大量製造、大量標準化的當下,並非所有中小型企業皆該滅絕、敗亡,遠走他鄉。個性化、包含內涵、精益求精的產品,也能走出堅持的路線。瑞士百年錶廠比比皆是,販賣的不是時間,而是傳承,是對時間的眷戀。原木家具賣的也不是堅固耐用,而是原野的芬芳、對大自然的仰慕。

同樣這幾天翻到的。Patek Philippe 總裁親口說的,人是這家頂級錶廠的重要資產。我想,人還是有出路的,在某些領域不會輸給機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