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也要有莫大衛

剛送完老婆小孩去上課,花了二十分鐘才走回家。三月初的天氣已經曬得很了,我想我們家今年冷氣可能得提早出動了吧。

一個人在家,放點音樂打打字,愜意得很

星期六,小孩出門為的是補習。我想,在台灣,應該沒幾個學生沒混過補習班吧。即使新聞上每每播出「考建中的 x 姓同學,平時都沒補習。成功的秘訣就是課前預習、課後溫習,結果一舉考上全國第 x 名…」,但仍只是鳳毛麟角,遠在天邊,不再眼前。一個孩子課業的成功,應該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自動自發,一路上還需得老師/同儕相助。雖然即便再任何艱難 (扭曲) 的學習環境中也會出現英才,但是教育制度追求的應是普世價值,提升所有求學者的教育水準。因此,找尋一套適切的學習方法,當是父母可以施力之處。

台灣有一些有趣的教育現象,就是一窩蜂。所有家長不管小孩特性如何,男生都先送圍棋、跆拳道,女生都送鋼琴跟跳舞。學科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沒有能力上雙語幼稚園,那麼上了小一總該補個英文吧,別忘了還得上個作文跟什麼神奇小子數學課。有計劃的家長還會插些領導統御菁英訓練營,如果能再上個演講或魔術表演就更完美了。幾年在都市裡混下來,我看到的就是一批批固定模式「生產」的小小菁英。這些小孩聰明伶俐、有家教 (兼自大?),每個人都跟模子刻出來一樣,如果髮型倒退個三十年,幾乎活脫就是 Pink Floyd “The Wall” 中站在輸送帶上的假人。

大家都一樣,有什麼意思呢?如果這批小孩出了社會,沒能力喝洋墨水的 loser 留下來 (喝洋墨水的還得面臨其他戰爭),同時幾百幾千人拿出學識相同的履歷,如何勝出?你會電腦,我也會做網頁;你英文溜,我也請了家教還兼每年出國兩次,那又如何?我輩家長還曾想過,孩子二十年後面對的會是什麼樣的環境。今日所做的努力,可否提供孩子所需的養分,讓他們在園圃中找到自己的天空,見得陽光?

放牛吃草,那是另一種藝術。我沒有能力,只得胼手胝足找到引導孩子與保留空間之間的平衡。二十一世紀是資訊世代,電腦、電玩逃不過,就碰吧。美中交替迭起,中文還是英文吃香,我想還在未定之天。想兩邊押寶,就去學一點吧,回家還是乖乖寫好中文字 (我的天,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在電梯中練習「要叫 Uncle」「Uncle」)。數學?加減乘除總得會吧,那些文字遊戲的題目錯了就算了。哪天學歷都成為壁紙時,或許會回到拳頭先決的年代吧。撞見要打要殺,也去見識見識,別躲在被窩裡發楞。現代書生何其多,不見誰人捲衣袖。

Esther 是家裡嚴格的小老師,看她們的功課很嚴格,不手下留情
小隻的最近胃口極好,胖了一圈

這回,撐到了四年級,總算不得不找個地方學英文。原本寄望孩子即使就讀公立學校,仍然可以有點英文基礎。沒想到教材走得快,教法與時數卻不知有無跟上。每周兩堂課,一共 80 分鐘時間,只怕遠遠不夠。原本 Esther 跟我也不甚在意,但是孩子已經有榮譽心了,覺得自己破破的成績也不是很光彩,所以,那就找個地方補破網吧。

實際上,幾年公立學校下來,我們家兩個對語文的學習效果非常差,說不上普通。雖然已經跟著學校進度要求聆聽 CD,有時還要他們拿出課本來讓我們了解一下學習狀態,但是仍然脫節了。英文單字可以照本宣科唸,但是拆開了聽不懂、不會寫,也對男女 he/she 與幾個 w (who/what/where/when/which) 完全搞不清楚。台語更糟,發音相差十萬八千里,教材 CD 連我這個宜蘭人也常聽不懂,頭/身/手/腳都不會講。Esther 跟我放牛吃草的語文教學,至此完全失敗。

語文是工具,若有幸感受到文學層面的優美,那是藝術。對台灣本地的英文教學體系,我們實在毫無信心。滿坑滿谷的補習班、英文教材,打開收音機還可以聽到賣「聽老歌學英文」這種鬼玩意兒,但是台灣學生的英文測驗成績還是亞洲國家最後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00304+112009121800046,00.html),年齡越大越落後。「如果有需要,存一陣子直接送去國外好了,免得在台灣補個十幾年,花的錢也相去無幾。」這是 Esther 和我的共識。

不過,這個遺憾,今兒個卻在一家補習班看到答案。

補習班號稱他們的進度三年半,可以將孩子的程度拉到國中以上。每周兩堂課,每堂課 2 個小時,因此每周是 240 分鐘。Esther 拉我去聽了說明會 (唉,我實在很不喜歡這樣汲汲營營),卻讓我有了改觀。在有限的時間內,資歷完整的外國人老師會反覆要求學生的發音、文法,以及最基本的生活常規。坐要坐好、回答要大聲、要自己負責行為,真是西方教育本地化的好代表!我們的想法,是至少讓孩子見見世面,習慣與外國人溝通。網路看過一些笑話,說是外國教師來國內參訪,請假缺席的都是教英文的本國老師。不怕外國人,就值得你繳點錢了。

一樣也是教材,為什麼學校總是選擇孩子無法吸收的那種

其次,補習班要求使用錄音機。這個有意思。白天學校裡只會發發光碟片,然後在家庭連絡本寫上「聽 CD xx-xx 頁」,射後不理。我們其實也有要求,孩子在房中阿阿嗚嗚,胡搞了幾分鐘後就宣布自己已經完成作業了,就算是連如我這種多疑的家長,也只能攤攤手說好棒。補習班不然,上課時外國人老師要求所有學生發音練習,然後要求孩子將重要的部分錄音下來 (包含老師的聲音和自己的聲音),除了回家可以複習,還得用錄音帶錄家中功課繳回老師。這個有意思,孩子為了這種「教具」興奮不已,整體花下來的時間卻與過去聽光碟時相差無幾,是非常好的替代方式。他們第一堂課回來,從錄音帶中已經可以聽到舌頭捲得很,「How’re~ you」「Thank”k” you」,我想,總算找到適合的地方讓孩子學英文了。

真的沒想到,我竟然會再買錄音機。玩起來卻是這麼有趣,可惜過去沒有這樣學
老師的功課是要求孩子繳交在家複習的錄音帶,很棒的做法。不過學校施行有困難,因為單是設備就難以要求一體適用。唉,教育百年大計,實在需要費心

只是,為什麼我們要花雙倍的時間學英文呢?這種方式、這樣的時數,我想都可以在白天學校就實作出來才是。雖然外國人師資是一個問題,但是在「真正教學」和「照本宣科」之間,就能看出辦學的決心。我們家兩個在學校上了幾年課,教材東換西換 (為什麼教育部和學校就這麼讓廠商牽著走。孩子每個學期拿回來的都是片段與前後不接的教材,真的能學到什麼?),完全沒有程度可言。

學習就好比鋸木頭,剛開始的前幾下,先淺淺地在木頭上畫出口子,然後再慢慢順著拉。你會感覺鋸齒慢慢地不再跳動,而是平順地滑了起來。上手後,鋸子慢慢陷入這道口子中,就好比切入水中般輕鬆。然後,你會加快速度,推~ 拉~ 推~ 拉,感覺到斷面傳來的一些些震動。快鋸穿了,將木頭壓緊點吧,否則前面完美的切口就白費了。再得幾下,「磅啷」一聲,木頭應聲落下,大功告成。

現在的學校,我感覺每個學期、每個老師,都在對孩子雕塑、造型。只是如果不用心,每個學期孩子的身上都被開了新口子,一下東、一下西,始終無法對準在過去的那條線上。幾個學期後,孩子千瘡百孔,離原來預定鋸到的深度天差地遠,不論新舊,老師也是無能為力,只能繼續照本宣科,再開下去 (甚至無法花點心思看看孩子過去的路線在哪,就是一刀下去)。就這樣,孩子的學習之路東倒西歪,時間過了,留下來的全是缺口、全是缺痕,難有一刀兩斷的成果。

想要救孩子?簡單,到外邊補習吧。外邊除了幾個更想大賺的名師之外,開業補習的不也都是學校出來的老師?同樣的老師,在課後用更多心力照顧課後的學生 (是的,包含自己與別人白天的學生),實在令人有時空錯置的感嘆。有問題的是教育制度,不怪老師。設計出一套四處漏洞、全身罩門的教育體制,我很懷疑政府和所謂教改學者的能力。與其多搞一些名堂讓教科書業者多賣幾本書,不如救救我們的下一代吧。還是,你們都希望我們也去上個「莫大衛」?那邊很小,收不了這麼多學生的。

先不要怪老師,看看課表吧。現在教育部設計的課表,看不出來著重雙語教育的用心。英語課程的時數跟「聽覺藝術」(就是音樂課)、「體育」 一樣,還比「綜合」(就是老師改本子、佈達事情的時間) 課少一堂,所以也別太要求孩子吧。「本土語言」只有一堂,難怪什麼都有聽沒有懂,也怪不了孩子。就這張課表來看,家長如果還想要教孩子點什麼,不是補習就是辭掉工作自己教吧。

一切的謎團,都在看了課表之後豁然開朗

2 thoughts on “學校裡也要有莫大衛

  1. 我很想知道莫大衛之後,在北市東區國中階段該到哪學英文,我正煩惱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