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又是車展的季節。今年好像有那麼一點消費復甦的味道,因為到處都是車商的廣告。或許因為房市已經是天價,辛勞的上班族只好將眼光投向繽紛多彩的車市吧。幸運的是,離我幾步之遙就有熱鬧的車展可看,今天趁空拉了 Esther 去逛逛。
上次來看台北車展,是 2008 年年底。當初 Esther 東逛西逛,最後一頭鑽進去 VOLVO XC70 裡把玩半天,幾年後我們還真的挑上了相同款式的車 (XC70 和 S80 底盤與內裝都相同)。今天來碰碰運氣,萬一小姐看上什麼好東西,拼個幾年,或許又有美夢成真的一天。
一進門,乖乖兒不得了,Mercedes-Benz (賓士) 龐大的陣容出現在眼前。雖然大部份人的終點都是雙 B,但素人我還是搞不懂 Mercedes-Benz 的命名規則 (相形之下 BMW 的數字好像簡單點)。Mercedes-Benz 很大器,除了 model 多又美,絕大多數展示車都敞開大門歡迎試坐。我試坐了 C-class、E-class 和 CLA,對 E-class 印象最好。駕駛座頗舒適,真皮皮椅比 C-class 高級。中控台結合金屬飾板和塑膠料件,線條冷硬。對我來說,左手邊忙了些,功能按鈕一大堆。移到後座,空間尚稱充裕,有趣的是前雙椅背都是兩側內縮,留出後座乘客膝部空間位置。就機能性來說,和一些薄型椅背的國產車型相似。不過我是老古板,還是喜歡平整的線條,所以保留對這種機能美的讚美。
關於車子,其實整天看下來我有一個素人觀點。先讓我拾人牙慧,把咖啡愛好者的名言改成:「一個人在開車」。
這句話有什麼問題?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人開著車,還是一群人上車,而讓一位駕駛者帶著大夥前往目的地?再來,在開車,是駕駛者開著車,還是乘客都坐在一部「開著的車」上?這兩個問題,會引導出我今天看車展的小小心得,得先安排在這裡,讓各位知道我的思緒。
首先,用這些私房問題看看 Mercedes-Benz。Mercedes-Benz 的駕駛艙造得算緊湊,以駕駛者為中心安排所有就手的控制機能。儀表板正中間三個大圓表,第一時間讓我想起三眼巨人的眼珠。方向盤和中央儀表圈對得很整齊,和駕駛人眼睛連成一直線,感覺起來,坐在駕駛座的我,像是開著戰鬥模式蝙蝠車的蝙蝠俠。非常專注,非常以駕駛為中心的駕駛座設計。如果能一個人開著這種車在高速公路或黑夜的林間巡弋,我會非常享受。
不過,就一群人上車來說,或許這種設計,會讓駕駛者和其他乘客的感覺脫離。駕駛活像趴著瞄準的蝙蝠俠,其他乘客則是品茗談笑,如同飛機旅客般置身事外。這種設計方法,完全以「駕駛」為核心,也正是我嘗試點出的問題點。例如,某些車廠的車室設計將各式儀表/操控裝置「轉向」駕駛座,失去整體平衡。駕駛坐在被儀表包圍的坑內,活像個少片玻璃阻絕的小黃司機。
其次,我個人認為「開車」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把開車當目的,一種是把車當運輸工具。前者意義在於駕駛的樂趣,「開車」幾乎就是一切;後者卻是講求到達目的地,將「開車」當成手段。誇張一點想像,一種是開著 Cessna 小飛機,享受操縱和旅程的快樂;一種則是搭上包含自動導航功能的長程客機,如果自動駕駛能接手,我們很樂意讓空無一人的駕駛艙帶著我們輕鬆抵達終點,還能一起共享路程風光的愜意。
我想表達的是,車商不斷強調、激發我們需要「駕駛的樂趣」,但是絕大多數人只需要免除舟車勞頓之苦。
穿過 Mercedes-Benz 展區,一抬頭就看見 VOLVO 大大的 logo。舊情綿綿,還是先去逛逛吧。VOLVO 展區剛好有表演,眼見展台前已經圍成人牆,我只遠遠拍了一兩張 model。今天我真的是來看車的 (不過專拍 model 的人也太多了吧)。
V40 Cross Country 是 VOLVO 的生力軍,台灣首發。北極白的車色,掀背空間裡還塞了隻無辜的哈士奇 (玩偶),很是逗趣。可惜引進台灣的是 D2,小馬力的柴油引擎,應該會影響不少銷量 (應該是為了拿到好的油耗表現)。旁邊則是展場焦點─VOLVO S60 Polestar Concept Car,這款攻克北歐各大賽事的藍色閃電,508 匹馬力,0-100KM 3.9 秒,真是好樣的。
VOLVO 自 2014 年起也跟進各大主流車廠的設計,採用中央環狀的主動式儀表。可惜啊可惜,優雅愜意的雙環表就這樣走入歷史。我應該把手上這台車多開幾年。
坐進 VOLVO 車室,就好比坐進自家客廳內的北歐沙發。駕駛艙除了簡單,還是簡單,沒有任何尖銳或突兀的線條。方向盤尺寸大了些,是我最大的抱怨。每一台 VOLVO 都是無毒車室,座椅則是專業醫療團隊和背部傷病專家合作的成果,支撐力佳,久坐不會疲憊。
VOLVO 某部份設計,其實符合我素人觀點的另一個方向:「多人車室」以及「運輸工具」。VOLVO ACC 主動跟車系統,已經為 VOLVO 未來無人駕駛計畫打下基礎。Google 上可以看到 VOLVO 已經開始大規模實驗「路隊長」模式的駕駛。有控制設備的 VOLVO 卡車充當路隊長,其他車輛可以隨時加入或離開這個路隊。一旦加入路隊,就由路隊長帶領整個車隊前進,各車駕駛可以放開方向盤,甚至是轉頭和孩子玩一場撲克牌。離開時,後車按下開關通知路隊長要離開,然後駕駛就能離開編隊,朝向自己的目的前進。路隊中的後繼車輛會自動往前遞補,繼續未完的旅程。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都可以在車上放開雙手,是駕駛也是乘客,那麼我們是否還需要那許多專為駕駛設計的樂趣?
繼續走。接下來我拍了 MINI,但是我還是覺得迷你可愛,放大我不愛,所以沒去開門坐坐。
喔,McLaren (麥拉倫),這可不是在遊戲中才有幸得見的超跑嗎?為此我多拍了幾張。
BENTLEY (賓利),真是越來越受歡迎了。幾年前我在 Esther 娘家旁,幫自己買了台 BENTLEY Continental GT 模型車當禮物,萬萬沒想到這圓頭大腳的傢伙越來越紅。BENTLEY 原本是英國車,後來賣給 Rolls-Royce (勞斯萊斯),最後又被 Volkswagen (福斯) 集團買下,這幾年可是豪華車款的大熱門。VW 集團超厲害,就是有辦法讓多個品牌浴火重生,背後的黃金方程式就是共用資源。
就我素人觀點來說,車商劃分客群的關鍵就是品牌、品牌、還是品牌,就如同買房是 location、location、location 一樣。我們總是只認品牌,為了自我認同的天性尋找目標 (我們的自我認同,相當程度也是車商「刻意」塑造的)。殊不知道我們所有的選擇 (和可能性),都在開發商的會議桌上就被討論完成。什麼樣的人玩什麼樣的鳥,什麼樣的人「只」給他/她開什麼車,遊戲規則一清二楚。我總是想像在一面巨大的牆壁前,架子上分門別類擺放著所有等級的零件。車商想要為什麼年薪等級的人造車,就只是從架子上挑出「正確」等級的引擎、內裝和零件。最後再依行銷心理學,讓你買一台「稍微超過預算」的車子。車上沒有的,絕對是造車者不想給的東西。花錢改車吧?幾個回合下來,通常會發現買台新的比較快,因為體質就是差,就是俗貨。
有一點糟糕。怎麼寫到這裡來了?
繼續走。在 BENTLEY 旁,我還看到了 007 電影的常客 ASTON MARTIN (奧斯頓‧馬丁)。原本是英國品牌,後來被美國 Ford (福特) 收購,後來又賣出,但仍然無損其英國豪華汽車品牌的威名。幾款跑車都非常美,可惜遠遠超過我敢一親芳澤的價位,連上台站近一點的勇氣都沒有。
再過來,另一個賞車的重點出現─BMW (寶馬)。與 Mercedes-Benz 相比,BMW 的展區不大,彎彎角角,個人覺得有負盛名。當然同樣人潮洶湧,我到處穿梭,好不容易 5 Series GT、3 Series GT、X5,5 Series 都坐了一遍。BMW 坐起來感覺很 compact (緊湊),或許已經是精選的內裝,但是還是冷硬感十足。座椅大腿側的包覆性很好,皮面應該是耐用的材質 (但是給我人造皮的感覺)。儀表板同樣是中間圓表配合高對比顯示,戰鬥感十足。方向盤尺寸小,打起來應該得心應手。不過我多番試坐,總覺得開起來應該不輕鬆,更準確的說,我覺得坐入 BMW 車室會有點緊張感,腎上腺素會分泌增加,對血壓不是很友善。此外新 5 的關門聲音比 Mercedes-Benz 差,我反覆坐了幾次,過去在 James 老 BMW 520 上體驗過的厚實感覺不到了。
繼續看 Audi。身為 VAG 集團頂尖技術的帶動者,Audi 車上搭載的永遠是最新科技,廣告創意更是一枝獨秀,自然也是應該親身體驗的品牌。說來慚愧,先前開 VW 十幾年,對同一集團的 Audi 卻毫無認識。
或許最近風向不對,Audi 展區人潮真的少了點,而且都是年輕族群居多 (主要可能都來看 A3)。我前後坐了 A3、Q7 和 S8,讓 Esther 放手去和業務聊聊天。Audi 駕駛艙坐起來,的確還是一派德國車的 feel。看似材質相差無幾的內裝,和 BMW 給我的印象一樣冷冽。當然,有可能車商為了迎合國內買家喜愛暗色內裝的風格,展示車絕少白色內裝 (也怕展示車容易髒吧)。但是連續看下來,德國車真的就是實用作風,耐用、功能導向。雖然我也很愛德國車,但總是希望能有其他同等優秀的車商可以與之匹敵,否則總是鐵血風情,世界未免不夠美好。
對我來說,A3 後座空間非常不足。我進前座時一頭撞在 A 柱上緣,忍著眼淚按下電動椅按鈕才找到坐姿。車室內裝,就是入門款,很多塑膠料件和我過去 VW 車上的印象沒兩樣,不過還好保留了雙環儀表。實話說,我不是很愛最近流行的圓形出風口 (Mercedes-Benz 新的小車都是如此)。真的年輕人都喜歡這種設計嗎?我實在很狐疑。
Q7 近看尺碼超大,坐上去,中控台線條有一點不完美,座椅尚可。坦白說這種靜態試乘,我沒有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 (喔,除了下車得掂腳。休旅車這麼難上下,大家還這麼愛買啊)。
為了找到更好的內裝,我請一位業務幫我開了 S8 車門。座椅坐起來更舒適 (感覺混用很多材質或多重縫線的感覺,但仍偏硬派,不若 LEXUS 偏軟的泡棉),後座更是膝部空間無敵。就我來說,起碼要到 A8/S8 (因為沒有展 A6) 這個等級,內裝才能豎起大姆哥。
停停走走間,我抽空拍了 Citroën (雪鐵龍)。過去這也是台灣常見的名車,可惜沒落了一段時間。Citroën 展間展出 C4 Picasso、DS3 和 DS5,都是精巧堅硬的小鋼砲模樣。可惜看車的人真的少 (少到我可以拍到整車無人入鏡的畫面),也說明 Citroën 若要恢復往日盛名,還有一段不小的努力空間。
看到 PORSCHE 了。喜歡速度的人,應該沒有人不喜歡保時捷 (這中文名稱取得真好)。每一台展出的 PORSCHE 都在媒體、雜誌或遊戲上看過,但是實車還是讓人熱血沸騰。看似有興趣的買家上台東摸西摸,邊聽業務介紹邊搖頭晃腦,那睥睨眾人的姿態,才是真正土豪般的帥氣啊。
PORSCHE 展區旁還有一台 Cayenne 特仕車,上頭貼滿全台 2 萬個 PORSCHE FB 粉絲的姓名,很是美觀。我回來看照片,才發現忘了找業務開門試坐看看 (或許不接受現場賞車)。網路口碑不足參考,挑車,還是親力親為,眼見為憑吧。
看了 PORSCHE,當然也要看看紅鬃烈馬 Ferrari。我私心以為,兩邊的粉絲是不同掛的 (也有可能是車商訴求不同個性的客群)。只有最最頂尖的客戶,才能兩美兼得。這品牌離我更遙遠,拍了幾張 458 Speciale 和 F12 Berlinetta 就閃人,回來才懊悔沒拍到 FF。此時同樣有金字塔頂尖客戶賞 458 Speciale (Esther 告訴我說同行女伴全身名牌),該車報價 1686 萬台幣,這才叫頂尖啊。
MASERATI (瑪莎拉蒂) 是另一個獲得重生的品牌。這個義大利品牌曾經被法國 Citroën 收購,但是 Citroën 途中破產,最後 MASERATI 落入 Fiat (飛雅特) 之手,期間對手 Ferrari 曾買下 50% MASERATI 股權,現在又全由 Fiat 主控。購自 VAG 集團 (Audi) 的四驅技術 Quattro 成為 MASERATI 的 Quattroporte,現在則是走上軌道的豪華跑車品牌。
這車同樣不給坐 (除非我也走上金字塔),同樣遠觀沒有褻玩焉。不過 Esther 對 MASERATI 引擎聲浪印象深刻,台北東區有台 MASERATI 不定期出沒。車風低調穩健,遠比深夜拉轉的無良少年得人喜愛。
末了,最後繞進 LEXUS 展區。在 Esther 的堅持之下 (對業務堅持),我坐了 LS600h 和 IS300h。LS 系列果然是旗艦等級,坐在車內很是舒適,座椅泡棉較歐洲車軟。不過和歐洲車不同,日系車款背椅總是斜了點 (雖然應該都能調整)。我想應該是設計理念上的差異。曾在哪裡看過,直立的姿勢有助於發生碰撞事件時保護乘客安全 (因為可以將乘客固定在最適當的碰撞姿勢)。不過相信日系車款也有自己的解釋,就像是 Aprica 安全座椅要把小孩打橫放置一樣 (應該會頭暈而哭鬧吧)。
坐進 IS300h,原本以為會比前一代 IS 寬敞些。不過沒辦法,仍是狹小得很,薄型化的椅墊反而削弱了前一代 IS 舒服的乘坐感。若要在這種空間中搭車一個小時,我可能寧願跳上客運。無論前座後座,都非常 compact,實在與我無緣。東張西望間,看到前座試乘者把玩中控台的操作介面,嚇了我一跳。螢幕上出現寬大 (陽春) 的功能選單,以及如同 Android 早期平台般頓挫的情形。我一定是在作夢,我一定是在作夢。
INFINITI (無限),剛好有 model 表演,正面擠滿觀眾,Esther 和我只得溜到欄杆盡頭的 QX60 看車。QX 座椅頗為舒適,稍微比 LEXUS 硬調一些。前座駕駛艙中控台造型如同融化中的冰淇淋,渾圓但略帶下垂,不太合我的口味。
還有幾區沒去,我們卻已經累了。看看手上蓋的透明手印,實在懶得出場吃飯再進來。就此打住吧,我們已經是很認真的散客了。
WOW~~~~謝謝分享
看來看去還是喜歡VOLVO
好看ㄟ
謝謝貴夫婦辛苦帶我看車展
尤其有Malic’s 分析更是讚
BMW真的比以前虛多了
在COSTDOWN吧
Q7很高 上下不適
真的如Malic所說
一家坐的輕鬆舒適才是好車
對了 我家上個週末也去福容了
有看報導淡水夕照被建案遮檔
未來景觀可能不保
可惜啊
從來沒幸運當 Bimmer,不過坐朋友的車,還是覺得老車實在點。
為了刺激消費,車商不斷改進 (某部份是完全不必要的改進,不過又有哪個產業不是這樣呢)。說要輕量節能,說要提升效率,但從來沒聽過以更耐用為口號。我付出的金錢從來沒有少過,東西卻只是更容易被拋棄而已。
不能同意你更多!
為駕駛造的車艙,因買家就是駕駛者,不過很大部分品牌都這樣定位(激起駕駛樂趣),好像就都差不多,volvo好像就不這麼強調,反到多了幾分優雅。
生活總不是一直很生硬的阿~
開始接觸 Volvo 以來,我就越有這種感觸。是,許多「駕駛」感覺當然可以更好,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希望更安全、更愜意地旅行,在路上留下一抹優雅的身影。
malic大哥您好,駕駛bimmer確實讓人熱血沸騰,每個彎道都想試探極限,今天6月把e84 x1換成v60時,有些許失落找無熟悉的路感,週遭的親友也驚訝此購車決定,但罪魁禍首當屬巴伐利亞車廠的cost down ,舉凡引擎漏油,風箱破拆儀表內裝樣樣來(3年內新車),家中老passat換同樣蒸發器是出廠13年後的事,bimmer很好只是讓人修的無言,希望斯堪地半島來的不會讓我修的痛快
喔,的確是一個有點令人意外的決定,不過我應該是支持的那一方。
對我來說,對 bimmer 最大的渴望是 FR,可惜這一點在入門車款上已經妥協了,例如 New X1。這也表示,若有朝一日要坐入藍白廠徽,我的選項更少了。
Volvo 向來不是以路感著名。更準確的說,與 BMW 相比,任何廠牌都比不上,至少風評如此。我個人認為,現在這個時間點的 Volvo 會是最有誠意的,畢竟這家車廠正從谷底慢慢向上爬,所以會走得慢一些,小心一些。
Volvo 的強項眾人都說是安全,我還會加上設計感。我真沒見過像 S60/V60 這麼漂亮的全車線條,以及在黑夜中耀眼的尾燈,讓人不斷回頭。
我開 Volvo 時學到一件事,那就是 “No Rush”。真的要趕,你不該開 Volvo;若只想代步,你該挑豐田。不過跨進 Volvo,你會有那麼一點在客廳的感覺。有點懶,又有點愜意。尤其是座椅,真是棒極了!
修車的部分,Volvo 沒有給我找什麼麻煩。小小異音免不了,越少拆會越好。許多車被修壞,許多車被拆壞,我還頗有經驗的。
最後仍然要提,Volvo 的車主都是氣質出眾,水準品味兼備。我覺得非常值得加入這個大家庭。歡迎你加入 Vol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