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著在中午前先將工作完成,今兒個得來處理自己的瑣事。信用卡銀行無故停止在郵局繳款的服務,Esther 和我只得先用電話向客服求情 (好險要到一天寬限期),然後起身上街去繳款。曾經打著「地方智慧」當旗號,台灣設立分公司後真是越來越不長進了。
飛著雨絲的台北,在寒流中實在冷到不行。腦海中突然閃現在 Audi Magazine 上看過的畫面,老屋新意,「就去逛松山菸廠吧」。就這樣,濕漉漉的旅程開始了。
松山菸廠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台北市的原創基地─「松山文創園區」。園區將松山菸廠一甲子的原貌,以及由伊東豐雄打造的地上 14 層,地下 4 層綠建築─臺北文創大樓 (原松山菸廠 B 區) 結合起來,是台北東區的另一扇窗。不過說來奇怪,可能宣傳力道不夠,松山菸廠雖然老早成為景點,但已經營運半年的文創大樓卻無人聞問 (Esther: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我很早就想來了)。
雖然有心想去,但卻找不到其門而入。我們花了點時間,總算從市民大道一側叉路進入園區,但盡頭是段死巷,誤入者只得掉頭。這麼大的建築案,入口卻設計如此迂迴,格調差了一截。「可能經費不夠,沒請伊東豐雄同時設計出入口吧」,我只能這樣想。
飄雨的天氣,躲在室內還是舒服點。我們花了一點時間逛逛臺北文創大樓,沒想到人群都擠在裡面。幾層樓板的數千坪空間,擺設如同信義誠品一般,大多都是具設計感的營業空間,以及各色飲食,書店反而遠在數樓之上。說來奇怪,台灣主力發展的文創產業,除了「這種樣子」,還是「這種樣子」。Esther 認為的「這種樣子」是「都是賣紙,賣各種紙袋子」;而我認為的「這種樣子」,是「都是追求生活小品」的那種型式。幾層樓空間裡,賣的都是案頭小物、皮件、電風扇、紙鎮和手提袋,吃的就是義式、法式和牛肉麵。唉,台灣人的習慣,無論多高級的賣場,都是靠賣吃的賺錢。
查了臺北文創的經營理念,是希望吸引文化創意產業進駐,讓創作者、平台經營者和消費者間可以緊密互動,以促進文創產業永續發展 (在我看起來,就是招商吧)。在規畫時不知道預計要吸引多少業者進駐,才會需要打造這樣大的建築物?政府若能長遠規劃,讓文創業者免費入駐,但由輔導轉型獲利的部分收取費用,或許可以成就一個文創的搖籃。但是今日,最成功的只是幾層樓文具店以及美食街,這就是臺北文創的火車頭,真是看者唏噓。
Esther 說了,認為我們現在台灣的文創,因為國家認同問題所以題材設限,框架很小。世界各地無不擴大創作靈感來源,從深從廣,甚至吸收他人精華並加以內化,但是台灣的創意受到本地意識型態約束,就只能賞梧桐花、就只愛玩布袋戲,自我阻絕於華文文化市場之外。政府不是領頭羊 (領頭羊是財團、媒體和民代),而是牆頭草。
我想像中的原創基地,應該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發想。用公家提供的空間和資源,沒有負擔地朝各個方向進行創新,才能刺激出台灣下一個十年需要的動能。吃,該如何創新?該如何讓台菜走上國際?穿,如何創新?日本用蜘蛛絲紡紗,泰國打進時裝圈,我們的方向呢?住,可曾想過 2050 年時的建築標準?行,我們何年何月才會有另一個納智捷?
整個文創大樓,完全應該由政府承擔運作,而非和財團 (富邦建設和台灣大哥大) 共同 BOT。今日一逛,連地下停車場的停車費,誠品松菸都和房東臺北文創談不攏,遑論推動公共事務的力量有多麼薄弱。政府應該清楚,富可敵國時,企業可以是推手,也可以是敵人。一個能力不彰和政商關係盤根錯節的政府,和企業談判無疑與虎謀皮。肥了無根的商人,苦了走不離的百姓。
還沒走到書店樓層,Esther 和我已經掉頭了。即使有雨,還是看看外頭的老樹花草,比看賣場內拋光打磨後的木棍好 (我的天,你知道這些擺在漂亮架子上的木頭有多貴?到底多少創意含量,敢賣這個價)。萬幸菸廠裡的廠房、宿舍,相當程度還是保留了下來。琉璃工房的松菸藝廊很是漂亮,新舊紛呈,門口轉紅的落葉灑滿一地。
其實,我們為什麼一直要「只」發展文創?船堅炮利的工業無法與歐美國家匹敵,所以走向軟性實力,的確是一條出路。但是無法兼容內外,總以排他主義掛帥,怎麼會有機會累積智慧過人的軟性智慧。創作者,詞窮時上山下海、嗑藥呼麻,只為追求那超越眾人的一瞬間靈感,絕不輕鬆。炒作軟實力方向,只是逃避現實罷了。要在創意上獲得成功,絕非一蹴可幾,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Hi,Malic
又跟著你們玩了一趟
濕冷下雨特別感受到台北特有很美的景色
對,若有機會,我想拍出各種天氣的台北。只是相機沒防水防滴,小小有一點顧忌。
創意我也是有感,我在一間超過50年的老公司,入行13年,三不五時就有人”彈”創意!台灣人”談”創意當然是空談空包彈啊!有效的創意很不容易,我們都跳躍簡化了!我倒服膺阿里巴巴馬雲的:”三流的創意,一流的執行力”創意要實用啊!文創不是搞本土!
我覺得台灣人或許是因為環境或政治因素不確定的關係,目標總是設得矮小又短淺。只用小確幸麻醉自己,實在不夠開闊。
但是,環境 (國際) /政治因素卻又是現在最無解的問題。還好民心尚稱敦厚,我們還能再努力幫自己找點小快樂。
文創,當然不是本土。把全世界的文化都吸納進來,才能讓創意泉源廣大無垠。文創不是只能是本地人看得懂的創意,而是要讓所有人「心嚮往之」的精粹。
文創最後都變成”食創”了!台灣最美麗的真是人心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