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一直以來,這都是一個瞎子摸象的問題:進口版 CD 和台壓版 CD 是否音質相同?稍微逛一下網路或是問問路人甲乙丙,可以得到七八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在過去卡帶/唱片和 CD 世代交替的時候,我曾經在唱盤前找回類比的感動。那種有顆粒、有溫度的聲音沒有盡頭,遠遠超過對清晰但死板的 CD 音源的感受。如今,青春已逝、唱針已舊,在扔掉年少輕狂的十吋分音喇叭後,我再也找不到值得感動的聲音。中年人的悲哀,莫此為甚。

這麼棒的音樂,只停留在台壓版就太可惜了。總算,讓我又收了一張美版的

花心思搞定車上音響後,總算又有了一個半調子的聆聽環境。車上空間難求,但是偶爾加大音量聽上幾首,倒也十分愜意。那麼,就來挑戰這個懸宕已久的謎題吧。當然,知我如你者,一定猜到我是田僑仔那一掛,當然投進口版一票。為了合理化我輩凱子的行徑,我斗膽申請經費上網買了片別人已經開封過的美版 CD,戰戰競競地和老婆買的國內台壓版比一比。

上方是台壓版的,由 Hinote 所發行,下方的美版則是由 Columbia 唱片公司發行。CD 品質看不出差異,但是台壓版的封面顏色較紅一點

Adele,在我們家是個新出現名字,年紀輕輕,但卻是紅遍歐美的知名女樂手。Esther 老早要求我找一片《21》(Adele 21 歲發行的專輯),不然《19 》也可以 (同理,是 Adele 19 歲發行的專輯)。我上 Amazon 找了找,買進國內還要不少錢。學長 Richie 趁出國之便幫我到店頭看了半天,也只有找到《19 》。我還想繼續撐,但是怎麼擋得住 Esther 的急性子。沒一會兒小姐就上網買了台壓版,兩天就出現在家裡。

側標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版本的不同

嗯,聽起來感覺不錯,是張好唱片。但是怎麼老是覺得人聲和背景聲音不夠分離?就算是心理因素打一半折扣,但是應該還有一點改善的空間。「找張進口的來測試看看吧?別人已經拆封過的,自取不貴欸。」禁不住我苦苦哀求,Esther 不置可否點了點頭。幾天後一個下班的時間,網友特地跟我強調「我在紐約機場直接買回來的,保證是坐飛機進來的進口版。」我聽了差點笑出來,聽起來好像是「航空版」的寶貝。

直接聽聽吧。Esther 和我在車上聽了起來。沙啞的嗓音襯著背景的黑,聽起來一級棒。慢慢來,讓歌進到第 3 首,「我覺得聽起來有不一樣欸!」我小心翼翼地問 Esther。「有啦,我的耳朵很敏感,有發現和之前的不太一樣。」讚!看起來沒白跑這一趟。我一路竊喜,盡量別讓 Esther 發現我的興奮,畢竟亂花錢是該挨罵的。

除了車上的 Clarion 9255 EXL 主機,我沒有更好的播放設備了。當然要上車測試
反覆交叉聆聽,我想這兩張 CD 無疑有著不一樣的表現

口說無憑,還是找個科學化的方法測試看看吧。我用專業的音樂編輯/錄音軟體 WaveLab 將台壓版和進口版 Adele 21 匯入電腦,讀取設備是 SONY VAIO 筆電的 MATSHITA DVD-RAM UJ862S 光碟機 (我想,車上的 Clarion 9255 EXL 應該會有更好的讀取效果)。設定的取樣頻率是 44KHz/24 bit/PCM,每首歌都抓了 50 幾 MB 的無壓縮 WAV 檔。直接叫出 WaveLab 跑跑 3D Frequency Analysis (3D 頻率分析),結果乖乖,還真的發現了一些不同。

這麼專業的音樂編輯軟體,我也不太會用。網路上宣稱用 WaveLab 來抓音軌效果很不錯,並且可以分析,我就用了
以第一首歌為範例,直接做成動畫讓大家看看差異吧。左上角檔案名稱較長的是美版
第一首歌的 3D 頻率分析圖。同樣,左上角檔案名稱較長的是美版

看出波形上的差異了嗎?台壓版的波形有的地方略低,有的地方則是角度較鈍。我的能力無法完全解讀其中的差異,但是的確是發現了美版和台壓版 CD 的不同。網路上有許多種看法,概略上就是壓片的品質受限於轉換技術和器材,還有就是某些部分可能因為「自我要求低」而被「河蟹」掉了。

第二首歌的分析圖。某些部分台壓版波形略尖,但有些部分則是損失許多細節

一直以來,我對台壓版的印象都是「各音源的獨立性差」,也就是人聲和樂器、樂器和樂器之間「黏」在一起,較不獨立。此外就是背景不夠黑,覺得有部分頻率範圍被「篩」掉了。人聲的氣息無法直接通往最黑的深處,而是在 fade out 的最後一段被 cut 掉一般。高頻的地方有時不夠,有時覺得音量爆大,人聲和各樂器的協調很怪。錄音工程本來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器材也是如此,否則為何國內樂手經常要跨海到國外知名錄音室錄音。台灣雖是壓片王國,但是在母片轉錄和壓片的過程應該可以再求精進 (當然也有可能是設備的限制),讓我們可以享受第一流的音樂品質。

同樣的光碟機和軟體,不同版本讀出來的檔案大小也不完全相同。我想應該是各版本判斷歌曲結束的時間略有不同吧,差了幾百微秒

再來一個測試。對象是 Pink Floyd 的 “The Final Cut”,有血淚的人都應該買一張。我手上的兩張分別是 EMI 在英國製作的版本,以及 Columbia 在澳洲製作的版本。由於這張 1983 年出版的唱片還是過去以類比方式錄製、混音,最後才轉成數位 (AAD) 的格式,所以兩個版本從母帶轉換使用的技術如果不同,效果自也不同。

印象中這張 CD 我也買過錄音帶。好東西多買幾張沒關係啦,以後還不見得找得到
AAD 的時代,CD 品質的好壞和母帶品質與轉換技術有很大的關係
EMI 在英國製作 (UK) 版和 Columbia 在澳洲製作的版本 (這個版本應該是後來重出的)。比較對象同為第一首歌

國外的月亮其實也不是一樣圓。說穿了,音樂的母片就是那一份,其他各地用自己的轉錄設備和方法製作出各地的版本。網路上流傳歐版比較暗、細節多;美版的沒看到什麼惡評,買就對了;日版的則可能有加油添醋 (日本人什麼都要弄一套自己的標準) 之嫌。我自己還買過港版的「蘇芮」,人聲被強化到過頭的等級,背景觀眾的掌聲則跟罐頭音效一樣慘不忍睹。台壓版的,我自己將其評為大樓的隔音窗。看得出去,只是窗子有點髒,細節差強人意。如果真的想要看清碧海藍天,那麼還是多花點銀子買「航空版」吧。

ps. [這裡] 有一些我覺得可以深入研究的討論

4 thoughts on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1. 現在應該絕大多數流行唱片都是 DDD 了。包裝上根本連標都沒標。

    CD 的部分我想發展差不多是盡頭了。最近我倒是對 LINN 推出的數位音樂播放器很感興趣,可以直接透過網路線下載沒有失真的數位音源。只是價格高不可攀就是了,得要中彩券才有能力款起來。

  2. 上星期剛入手Adele ” 21 ” 的英國進口版(XL 唱片公司發行)….不知道跟美版在音質上有何差異???

  3. Adele 這一張 “21” 最早是在英國發行 (英國 1/24,美國 2/22),所以我想英國版是最原汁原味的版本。只要經過轉換,多少都會添加上轉換/壓片設備的因素和錄音工程師的意見。如果有機會,我也會收英國版的。恭喜你啦。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