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去台中看演唱會的女兒還沒回來,兒子已經出門約會。趁著窗外陽光明媚,Esther 和我兩個人收拾收拾,過個兩個人的約會行程。
話說最近酒市急凍 (錶市也是),我們有一陣子沒有關心市場了。早年白蘭地和紅酒大行其道,但威士忌獨特的個性和風味後來擄獲了年輕一輩的心。白蘭地乏人問津,法國葡萄酒銷量下滑了六成,唯有威士忌一枝獨秀。但最近,卻連威士忌都撐不太住了。
掌握了市場的威士忌,自然就掌握了價格。一支沒有年份的噶瑪蘭威士忌,價格堪比陳年老釀的法國 X.O 干邑。行銷成了威士忌最大的武器。太妃糖、榛果和蜂蜜,每一支威士忌的味道都是「講」出來的,堪稱另一個集體催眠的現場。
在威士忌的市場裡,麥卡倫 (The MACALLAN) 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原因無他,麥卡倫威士忌真的好喝,在相近的價格區間裡找不到對手。產品加上行銷,使麥卡倫成為威士忌新手的第一選擇,送禮自用兩相宜。這二十年來,企業送禮我一率首選麥卡倫,送者大方,受者高興。
今天 Esther 和我來到華山文創園區的《麥卡倫 雪莉印象風味特展》。美好的週末,就從一杯麥卡倫開始吧。
《麥卡倫 雪莉印象風味特展》的原文名稱是 “IMPRESSIONS of FLAVOUR”。我看了一下國外的活動資料,基本上應該是麥卡倫為了推廣旗下雙桶系列而舉辦的行銷活動。我們都知道雪莉桶威士忌原本是採用歐洲雪莉酒的橡木桶陳年,但由於風味絕佳且銷量暴增,歐洲雪莉酒打下來的橡木桶供不應求,所以威士忌廠商只好尋求其他來源。例如麥卡倫雙桶,就是使用了美國白橡木雪莉桶和歐洲橡木雪莉桶陳年的酒液來勾兌 (美國橡木桶比例較高)。前者會賦予威士忌較多香草、柑橘、焦糖和水果香氣,後者則是偏重單寧 (類似葡萄皮的澀味)、果乾、橙果和香料味。
一看資料,原來現在的雪莉酒橡木桶都是「潤桶」的,意思就是製作好新橡木桶後將雪莉酒放入桶中一到兩年,以便快速產生「有雪莉酒風味」的橡木桶。可惜的是,如此產生的雪莉酒在法規和實務上都不能飲用,最終只能蒸餾成雪莉白蘭地或做成雪莉醋。原來近期製作威士忌這麼浪費啊。
這次《麥卡倫 雪莉印象風味特展》的主軸,是介紹麥卡倫致力於保有斯佩河 (River Spey) 得天獨厚的純淨水質與釀酒氣候、地形等天然優勢,成就享譽全球的「雪莉王者」地位,以及邀請當代攝影家 Erik Madigan Heck 透過鏡頭捕捉麥卡倫「雪莉王者」的精神意象及特色風味。
有發現上面這段文字的關鍵了嗎?麥卡倫深深地把自己和「雪莉王者」連結起來。想到好喝的雪莉桶威士忌,腦海中只會浮現麥卡倫。單是這一點,麥卡倫就穩居市場第一的寶座。
麥卡倫的歷史,從 1824 年亞歷山大·里德 (Alexander Reid) 獲得在蘇格蘭克雷蓋拉希 (Craigellachie) 開設釀酒廠的許可開始。那時麥卡倫酒廠的名稱還不是麥卡倫。在 1824 到 1891 年期間,釀酒廠品牌名稱是 Elchies,與麥卡倫莊園內中央高地的 Easter Elchies 宅邸 (Easter Elchies House) 同名。
後來,來自 Talisker 酒廠的 Roderick Kemp 接手了 Elchies 酒廠,隨後將酒廠名字改成了 Macallan-Glenlivet。
等等,Macallan-Glenlivet?麥卡倫和死對頭格蘭利威 (Glenlivet) 有什麼關係?
查了下資料,原來威士忌當初為了避稅而多採私釀,而斯佩賽格蘭利威地區生產的威士忌因為高品質而受到認可,甚至成為喬治四世國王的最愛。在 1823 年《消費稅法案》(Excise Act) 頒布後,第一個拿到許可證的是格蘭利威創辦人 George Smith,他也創立了格蘭利威 (Glenlivet) 釀酒廠。Smith 本想取得 “The” 的專有權 (意思就是 “The Glenlivet”),但自 20 世紀七〇年代以來,格蘭利威地區的釀酒廠在自己的釀酒廠名稱中包含 “Glenlivet” 仍然是常見做法,所以麥卡倫曾使用 -Glenlivet 後綴當品牌名稱並不奇怪。最終麥卡倫在 1980 年時刪去後綴,成了 “The MACALLAN”。
後來的事情大家多少知道了。麥卡倫使用與眾不同的小型蒸餾器,刻意保留傳統釀造方法,以及堅持使用雪莉酒桶陳年等種種原則,使麥卡倫為成為散發雪莉酒香的威士忌代表之作。所以,麥卡倫的 “IMPRESSIONS of FLAVOUR”,的確就是雪莉風味。
本次特展活動分成三段。首先是品飲麥卡倫核心酒款 12 年雙桶威士忌,同時觀賞春池玻璃的全新創作「香韻悠沁」。這個將味覺視覺化的作品以手工吹製的 120 顆沾色玻璃球,呼應麥卡倫酒款中的經典風味。從創作者的眼光拆解開的麥卡倫風味印象,包含了白堊土 (象徵葡萄的絕佳生長環境白堊土區)、檸檬 (黃色)、柑橘 (橘色),最後還有焦糖和太妃糖的味道 (蜂蜜色)。當然,視覺有享受,味覺也要到味。訪客在這裡可以品飲一小杯麥卡倫 12 年雙桶威士忌。Esther 和我習慣了 12 年經典雪莉桶 (單一雪莉桶) 的味道,對雙桶的接受度較為一般。我覺得雙桶是活潑一點的味道,Esther 則說水果香氣更重。
活動第二段的「時流礫影」,同樣是和春池玻璃合作創造的沉浸式體驗。訪客會走入一個全室投影的瀏覽室,一腳踩上將回收玻璃打碎後燒製成圓角的鵝卵石狀細沙。此景將玻璃砂礫擬為大地風土,透過特殊的質地和投影效果,讓訪客一遊斯佩賽河畔的麥卡倫精神莊園。介紹影片由當代攝影師 Erik Madigan Heck 拍攝,他用自己的眼光詮釋麥卡倫「追求卓越與自然共生」的精神,詩意地拍下麥卡倫與大自然共榮的一切景象。影片中大大的 Easter Elchies 宅邸 (Easter Elchies House) 矗立在一片風景如畫的山坡上,看得我心生嚮往。而該宅邸的歷史可以回溯至 1700年,比釀酒廠還老上一百多年。這裡有媒體近年參訪 Easter Elchies 宅邸的內部照片。
翻找資料間,發現麥卡倫官網上直接有繁體中文可選,加分,這才是大廠的規格。
活動的第三段是品飲時間,以及觀看台灣自然建築師郭恩愷運用「蒸氣彎曲樹」工法,將整棵杉幹蛻變為藝術作品的「Turns•輪轉」。這件作品用於致敬麥卡倫對最高品質橡木桶的堅持,以時間淬鍊釀造威士忌的極致工藝。
「Turns•輪轉」是將兩棵杉樹解構,使用蒸氣彎曲杉板,然後將長幼杉木交織、對倚成雙,象徵時光流轉、生生不息。看著這兩個象徵橡木桶的木環,我的解讀卻是:雙桶、雙桶。麥卡倫的訊息好清楚。
既是品飲時間,我們又各拿到了一杯 12 年雙桶 (有其他人換成調酒)。Esther 好奇心起,又叫了一杯 15 年雙桶。其實我也很有興趣,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麥卡倫高年份的酒 (收藏不算)。一喝之下,覺得酒體豐滿,單寧味更重,但熟悉的雪莉桶風味還是淡了些。搖搖聞香杯,掛杯情形明顯。或許是因為經典雪莉桶太令人難忘,就算價格略低我應該也不會買麥卡倫雙桶,寧可尋找習慣的味道。
回來後和 Esther 聊了一下。她覺得可以喝出雙桶的差別,但不會下手。理由是價格設定很尷尬。12 年雙桶要價約兩張小朋友,但偏離了 12 年經典雪莉桶受人喜愛的核心風味,因此可與之競爭的其他酒款多如過江之鯽,而且價格更低。能買 12 年雙桶的人,沒有理由不加價買 12 年經典雪莉桶。此外,15 年雙桶的價格近五張小朋友,但卻買不到 18 年威士忌的醇厚。同樣的價格,還有很多口碑好的酒款 (原酒) 可選,例如我可能會加一點錢買百富 21 年波特桶 (或是停產的百富 17 年雙桶)。
對了,特展中 12 年經典雪莉桶的價格是 2,260,低於外面一般酒專的售價。有興趣者別錯過了 (就像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