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四天連假,市區裡人車少了許多。Esther 這幾天興致大好,我被拉著早起連爬了兩天山。今兒個小有陰雨,「沒關係,我有雨天備案。」「…」就這樣,我們驅車來到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肯定名列我想到訪的幾大景點之一。原因無他,因我頗愛歷史文物,而且翻閱手上這一套《寫給所有人的圖說中國史》(The Visible Chinese History) 之後,對於其中選載文物喜愛異常。編著者童超 1938 年生於江蘇徐州,1964 年四川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參與過不少歷史研究工作。本書撰文時,文物選擇涵蓋兩岸和國外博物館的收藏。此書上冊從傳說時代開始,五代十國作結,一共選入 228 件文物;下冊從社經發達的兩宋時代開始,到大清王朝衰敗而結,選入 210 件珍貴文物。實際翻閱下來,台北故宮藏品入選者甚至不到十之一二。原因之一是北京故宮藏品並未完全來到台灣,抵台者除先秦漢唐古物外,多數為宋以降的歷代宮廷用器。此外台北故宮藏品近 70 萬件,且為保護文物,藏品採輪流展出 (尤其是珍貴的紙張書畫),想要得窺全貌,絕非一次之功。不過華夏文化千年之跡,實非一館一處可以收足。想要完整呈現中國史河面貌,仍需結合兩岸展館以及散落各國博物館的藏品,方能完整講述這一段長達幾千年的歷史。
上一次進到故宮,只怕已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今天趁早,我們直接驅車入內,可惜兩側停車場都已滿場。駛離前,萬幸在至善路上找到一個車位。故宮,我總算又來了。
故宮博物院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 (今北京) 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 年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籌組了故宮博物院 (宮廷外是古物陳列所,宮廷內是故宮博物院,原本打算開設兩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古物陳列所裁撤併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遷台後,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北平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為故宮博物院 (內廷和外廷合併)。1965 年於台北近郊外雙溪復院開幕,並恢復故宮建制,貴重文物於焉獲得穩定保存之所。不過據稱搬回台灣的藏品只有幾分之一。
目前台北故宮主館,是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的展區。地下一樓是服務台、售票處和商店。一樓是佛像、珍玩和特展,二樓是書畫、陶瓷和特展,三樓則是玉器、銅器和特展,四樓乃休憩的人文空間。
上一樓後,迎面而來的是三尊大佛。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影響後世甚鉅。此處可以看到隨著時間推移,佛像造型也更為中土化了。
上二樓,走走逛逛,實在驚訝於文物之美。舉凡器物、書畫、圖書文獻,無一不令人駐足,細細觀賞。雖然許多文物都已經在書上看過照片,但近距離觀看的震撼,還是令人如癡如狂。千年以前的有情世界,活生生出現在你我眼前。
到訪前,最吸引我的其實是器物 (故宮依材質分為銅、玉、陶瓷和珍玩等四類)。不過拾級而上後,二樓的書畫卻讓我流連忘返。書畫保存不易,所以故宮中的藏品都是輪流展出,不過我們仍有幸能看到許多傳世之寶。
這裡看到韻書。韻書是中國古代按韻編排的字典,除了記錄每一個字的意義之餘,還用反切記錄了它的讀音。由於韻書是工具書,各代多有增修。故宮收藏的是《刊謬補缺切韻》,是對隋陸法言《切韻》增訂本的韻書,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由唐朝王仁昫所撰,後世簡稱《王韻》。全書 24 葉,雙面書寫,共 47 面,總字數達 60376 字。
這一幅是元黃公望的〈九珠峰翠〉。黃公望是元代畫家,列「元四家」之首。原本擔任官職,但中年後放棄仕途成為全真教道士,在江南傳教修道,難怪此畫中可以看到靜倚在山巒腳下的一座道觀。
這一幅是元代吳鎮的〈嘉禾八景圖〉,採用刻意簡化的景物與大片留白,繪出嘉興附近的八處風景勝地。仔細瀏覽,已經像是景點書一般,令人心嚮往之。和仇英的〈臨宋元六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走訪間,我對仇英的字畫印象深刻。仇英,字實父,是明代中期畫壇上難得的全能畫家。他的〈漢宮春曉〉圖是一長卷,橫幅長 574 公分,描繪人物有 114 人。此畫主要描繪內容為宮女群在宮殿中從事各種活動。中國字畫多講求意境,與西方主求透視寫實的技法不同。但這幅〈漢宮春曉〉細細繪出宮女周遭的宮殿背景,賦予整個人物和空間立體感,讓我大為驚艷。另一幅〈臨宋元六景〉,乃是彰顯地方名勝的作品。而〈脩褉圖〉則是描繪王羲之等四十二人,在農曆三月三日這一天脩禊 (音「系」) 事於山陰蘭亭的情景。脩通「修」。禊,潔也。修禊是古老風俗,意思就是農曆三月初三 (鬼節) 到水邊以香薰草藥沐浴,以除不祥。這一幅畫我細細看了好一會兒,還經 Esther 指點才一一發現畫作上細繪的人物姿態。
繼續前行,另外一區展出的是陶瓷。故宮收藏的陶瓷以明清兩朝景德鎮的官窯最多,亦有宋元明窯精品。宋代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汝窯為青瓷之首。紀錄中故宮藏有汝窯 21 件,數量世界之最,定窯約 800 件,龍泉窯逾 400 件。從資料中可知,汝窯出現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代,專為朝廷燒造官方用器,且開窯時間僅約 20 年!汝窯獨特的天青色釉,北宋末年時已為鑑藏家評為青瓷之魁,到了南宋時,已屬稀珍罕見。故宮裡一件北宋的〈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是為傳世唯一的蓮花式溫碗。雨過天青雲破處,此為真正天青之美。
中午,飢餓難耐,原本想跟 Esther 到一旁的故宮晶華吃碗牛肉麵,可惜候位時間長達一個小時,只得回到一樓咖啡廳草草果腹。
飯畢,拾步而上,繼續參觀三樓的器物。青銅器方面有常設展「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以商周至秦漢時期的青銅藏品為核心。玉器方面,則是以清宮舊藏為主體,收藏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為止的作品。珍玩類文物,則是指罕見、可供賞玩的文物,例如金銀、寶石、竹木牙角和硯墨等。這一回到訪時,特展主題正是「愛硯成癡」。自有筆墨書寫以來,硯出現期間長達兩千年,隨著文人筆墨,在不同時代呈現千姿百態。
「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根據歷史流向,歸於數類展出,並有專屬網站。第一類是「禮與樂—商代禮樂器」。銅器取材與製作極其不易,故在禮樂祭祀中的地位極其崇高。
第二類是「祀與戎—商周家族器與兵器」。在銅器上鑄刻銘文,始見於商前期。簡單的銘記,標示了作器者的家族徽名與祭拜的祖先,是古今的交談。干戈斧鉞等兵器,則是敵死我活的拚搏,同樣是生死的對話。
時間流過長長的商朝,現在來到西周。第三類是「其命維新—西周禮器」。武王伐紂後,周公建立制度,銅器的造型與紋飾逐漸隨著禮制成熟而改變風格。
第四類是「郁郁周文—西周至春秋銅器銘文」。商、周初的銅器銘記以「族名徽號」與「祭祀祖名」為多,西周中期漸增「子孫永寶」等主題,且慢慢形成以銘文結尾的固定格式。
第五類是「霸與雄—春秋戰國的禮樂器與兵器雜器」。東周以降,周室衰微,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成為「自諸侯出」,乃至「自大夫出」。在此同時極具地域特色的禮、樂、車馬、兵器、以及用以徵信的璽印亦蓬勃發展著。
第六類是「繁華絢麗—春秋至戰國的銅器」。春秋戰國時期,中央衰弱,列國並起。新的統治階級和文化隨之興起,青銅器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西周興盛一時的王臣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列國銅器。商周以來莊嚴肅穆的紋飾風格,轉變為小巧繁複的花紋。
第七類是「後銅器時代—秦至漢的銅器」。秦漢帝國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用途由禮器向日用器轉化,而日漸深入一般人的生活。
第八類是「四方匯萃—邊域風格的銅器」。遠自商代,在中原四方的民族,便經由各種途徑與華夏交流。活潑的造型、奇特的紋飾,交融出一件件別具風采的銅器。
糟。毫無心理準備地,相機電力耗盡,後期只得改用手機上陣。臨走前,我再次 (今天就逛了兩次) 造訪二樓商店區,幾番斟酌,差點下手一幅趙孟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畫心,可惜家中實在無處懸掛,只得作罷。臨走前買了一本《故宮概覽》,支持一下保存和維護古物的故宮管理單位。
其實文物之美,豈是一日可以看盡。想要一一細究,程度和底蘊卻遠遠不足。Esther 勸我,就當遊記寫成即可。我的文化程度還很有加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