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熱得像顆紅番薯,只能躲在家裡吹涼。不過水越喝越多,卻怎麼樣都排不出來。「去買點青草茶吧。」偏方達人 Esther 說話了。
一出門,艷陽高照,眼前一切都是雪白的。我們三步併成兩步,趕快躲進捷運站地下街。其實除了龍山寺本身,地下街和四周的巷弄也是我們愛逛的景點。除了有 Esther 喜愛的糕餅老店,還有青草巷,可以喝到各式神奇的青草茶。朋友推薦的螺獅粉雖然鮮酸爽辣,不過我不太愛,敬謝不敏。
艋舺龍山寺目前是國定古蹟,主侍觀世音菩薩。大清乾隆三年 (1738) 年,由當地人士迎請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合資興建了艋舺龍山寺,迄今已有 285 年的歷史。龍山寺曾歷經多次重建,最近一次是 1953 年地方仕紳等發動重修大殿,耗時六年,1959 年舉行安座典禮。
龍山寺採前殿、正殿及後殿的三殿式格局。前殿是三川殿,供奉三寶佛塑像,正殿是圓通寶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薩和普賢菩薩,後殿則是天上聖母殿、文昌帝君殿和關聖帝君殿。側廊上則有華陀廳、月老廳和太歲廳等。
既然是入寺參拜,順序很重要,Esther 和我琢磨了個大概。手上這張龍山寺簡介大致上介紹了寺裡供奉的神明。但因為佛、道兩大宗教都有將對方的神祇吸納到自己的派系的傾向,我覺得稍有必要弄清楚一下神佛的位階關係。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
在佛教描繪的世界觀中,是一個以須彌山為中心,上達色界、下至大地,包括四大洲、太陽、月亮,還有其他星球所組成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小世界中,根據有情生命在生滅變化中流轉的層次,依其境界分成三個等級,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第一層的欲界,眾生生活在欲望之中。第二層是色界,這一界的眾生還沒有擺脫物質 (色不是顏色,而是指物質) 的束縛。第三層是無色界,這一界的眾生已經擺脫了欲望和物質的束縛,是最高的層次。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稱「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報雖然各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難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為聖者所厭棄。只有佛、菩薩、羅漢可以跳出三界,不入輪迴。其餘天人也會落入輪迴,只是時間週期不同。
有了這些基礎,我們可以知道:佛、菩薩、羅漢是超脫三界,不入輪迴的。
我們放大一個小世界來看。位於頂點的當然是諸佛,例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和藥師佛 (合稱三寶佛)。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在佛教諸尊中,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例如觀世音菩薩。再來是阿羅漢 (簡稱羅漢),代表拿到果位 (想像成學位) 的修行者。再來才是三界中的有情眾生,例如天人和我們。
在佛教中,認為民間信仰的玉皇大帝 (天公) 即是帝釋天,忉利天之主,但仍在三界之內,表示仍有輪迴之苦 (位階上不及佛、菩薩和羅漢)。道教則認為玉皇大帝是僅次於三清的最高級別神明,所以要先敬天 (公),再來才敬如天上聖母、關聖帝君等神祇。許多廟宇設有天公爐,為天公最高神格之體現,也為道教「崇天」的象徵。
所以,入寺參拜的時候,除了龍門進、虎門出。禮佛時要先從位階最高的拜起。以龍山寺為例,我們會先禮拜三寶佛,接著是觀世音菩薩,然後是天公,再來才是受封神格的媽祖、關公等神祇。不過地藏王菩薩有發誓度盡地獄眾生的大願,民間信仰中把地藏王菩薩視為地府的主宰,而且廟宇中的地藏王菩薩殿常供有開山先賢祿位或信徒的祖先牌位,因此地藏王菩薩殿通常會在偏殿。
不過在偏道教系統的廟宇中,禮拜順序可能會不太一樣。有可能會先是天公 (天公爐),然後是主神 (例如媽祖),再來才是觀世音菩薩 (也有人稱觀音佛祖) 等其他神佛。一切禮法,請以廟方為準。
對了,值得一提的是,常見的宮、觀、寺、廟中,只有「寺」(或「庵」,代表小的寺) 是佛教建築稱呼,其他宮觀廟則是道教稱呼。
出了龍山寺,跟著 Esther 到一旁的青草巷轉轉。金銀花清熱解毒,抑菌抗發炎,女生喝適合;魚腥草利尿消腫,當然我要來一杯。這麼好的東西,可惜快跟不上時代了。Esther 聽到青草巷裡的店家聊天,感嘆現代人漠視草藥的用途,買的人少了 (當然現代人懶得自己熬煮也是原因)。
一旁的老店也是我們愛逛之處。今兒個吃過飯了,否則來碗米粉湯很棒。Esther 走到一旁的山水餅店。艋舺公園旁的山水餅店,1953 年創業,堅持製作天然全素的糕點,老一輩凋零後由第二代四位子女接手,讓老店邁向第七十個年頭。每次造訪,Esther 總會東問西問,「神明生該拜什麼?」「掃墓拜什麼?」老媽過去總說,「路在嘴裡」(台語),真是一點沒錯。
後記:龍山寺官網上可以找到一份從艋舺龍山寺建寺兩百八十週年的紀念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