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冷。」穿上今年新買的連帽外套,和 Esther 商量下午要去哪裡溜達。疫情稍緩之下,所有景點都擠滿了人車,出門前還得想清楚。淒冷的十來度天,去看茶花吧。
熟門熟路,我們來到坪林茶業博物館,沒想到門口站了幾個公務員樣貌的人接待我們。「是新北市戶籍居民嗎?」「不是。」幾番問答後,原來今天是特展首日 (難怪有人接待)。我們購票入場,只是怎麼票價比過去高?這年頭什麼都漲啊。
入場後,園區裡老老少少,稍有人氣。除了有團銀髮族長輩,還有滿場飛奔的小學生。這些好動的小孩一下跑這,一下跑那,後頭年輕老師彷彿拉著隱形的繩子,控制著不受控制的小野獸。
館內展場分為平面一樓和地下一樓。一樓展出坪林的茶業文化、當地生態,以及坪林的發展史。地下一樓則是「津甘馧」特展。津甘馧,該是台語詞彙音譯,是感恩的意思,策展人的訊息是「用真誠的感恩之心,重新連結後疫情時代的我們」,也就是期許在破壞發生後,力行環保,以惜福的心意修補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從茶藝的鋦補金繕連結到修補與復原,連結得起來嗎?讓我們看下去。
策展人的獨特觀點,我確實收到了。但無論是對萬物甘馧,或是用金繕修補連結到療傷修復,既是和茶業文化有關的特展,從六千萬年前茶樹出現以降,總該先從中國人喝茶的源頭講起,然後再銜接到東方甚至是台灣的茶藝、茶道,甚至是末端的茶技,最終再反饋到人心的昇華和感念。反中過頭,刻意脫鉤茶業文化和中國的關係,反而使得主題空洞,沒有脈絡。是個好嘗試,只是引不起我的共鳴。各位可以看一下特產官網的說明文字,我有看沒有收穫。
有別於我的中年叛逆,Esther 倒是東張西望,甚至摸摸展覽的隔板和布置。「我猜這一個展招標 250 萬。」「真假!」「這個材料很便宜,加上一些哩哩叩叩,媒體交際費什麼的。」「…」我們來看展,Esther 是來看人「辦展」。回家後一查,這個特展新北市政府招標 250 萬,策展廠商以 248 萬 5 千標得 (另一家投 250 萬未得標)。這麼準?可以去買彩券了。不過這個特展宣傳不足,因為 1 月 18 日開展,我看展回來後上網,還是查不到相關訊息 (直到撰文的這一日,Google 搜尋還是寥寥可數)。媒體公關費不知道花到哪裡去了,不若包給我吧。
特展主題嚴肅,戶外的茶花就親人多了。雖然有雨,不過天冷茶花才開得漂亮。農曆年前到訪,已經成為我們每年必定的行程。2022 年的茶花,我們來說「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