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每年新曆的 21 日或 22 日。」「真假?我以為是看農曆的節氣。」上網一看,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之日,一般都落在新曆 12 月 21 日或 12 月 22 日。由於冬至的農曆日期並不固定,因此又被稱為「活節」。這一題常識題 Esther 獲勝。我特別寫下來,希望小孩別犯同樣的錯誤。
冬至的「至」,並非解作冬天將至的意思,而是「至此而已」。冬至後,每日的白晝時間會開始慢慢增加、黑夜漸漸減短。因此古人將這天視為迎接陽氣的日子,是一年之始。早於周秦時代,「冬至」曾作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所以「冬至」可算是古代的新年。踏入「冬至」,代表離春天已經不遠。在古代,遠遊的人在此時都會回家團聚,一起過冬,故民間便有「冬大過年」的說法。
過去冬至吃團圓飯,俗稱「做冬」。現在流行「冬至吃湯圓」,也是民間數百年來廣為流傳的習俗。俗話說「吃湯圓添一歲」,意義該是「過完冬至添一歲」。
傳統上,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有紅、白兩色,小巧而沒有包餡;因為冬至這天是晝夜長度「交接」的日子,紅白湯圓亦有「陰陽交皆」的象徵。冬至這一天,Esther 均是蕭規曹隨,老媽過去怎麼做,她就怎麼做,煮的仍是紅白湯圓,又加了鬆軟綿密的紅豆湯,象徵一家圓滿團圓。另外神明的鮮花素果也不能少,還有發糕和金紙。這一些不留點紀錄,只怕小孩以後沒地方參考。
不過今年冬至特別了點。兒子在部隊站衛兵,只有實習結束的女兒留在家。一早 Esther 用心準備了飯菜水果祭拜祖先神明,祈求一家人平安順心。「我中午要出門,晚上還是會回家蹭飯喔。」女兒拎著手織的鯨魚出門去跑趴了 (交換禮物),還是沒忘記要回家陪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