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新意─大稻埕

稻埕 (tiū-tiânn),就是曬稻穀的空地。小時候,我會到外公的晒穀場去玩。寬廣的空地上堆滿一條一條山丘般的稻榖,每隔一段時間還得用耙子翻一下。曬乾裝袋時,我會蹲在地上撿拾散落的稻子,然後坐上鐵牛車後斗去輾穀。

古早名,新意象,今天我們來逛大稻埕

趁著天氣好,今天 Esther 和我隨興來到大稻埕。

大稻埕是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 (稻埕) 而得名。咸豐十年 (1860 年) 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台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之後台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為台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去了迪化街那麼多次,我竟然今天才走進大稻埕碼頭

Esther 和我到外地出遊,總是會聊起「你會不會住這裡?」這種「到處都是我家」的問題。迪化街旁新舊交陳,饒富時代和新興人文的氣息,是我口袋名單的前幾名。「那你口袋要很深。」Esther 給了這句答案。這是當然,迪化街自十九世紀末以來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集散中心,是大稻埕地區最重要的街道。想在這裡立足,可不是嘴上說說就有機會的。

「鎮記」商號起造人林標鎮興建於 1925 年,1927 年落成,是仿英國維多利亞紅磚建築,2007 年時登錄為歷史建物
「北福大稻埕」是全國第一個歷史建物改建辦公大樓的更新案例
這裡文青進駐,老枝新葉,值得一逛
小街巷弄裡,處處是驚喜
迪化街清代閩南式建築代表「王瑞興行」。亭仔腳、半樓、屋頂、檻窗,但貌似整修中
老宅家宴菜餐廳「同安樂」,店舖前身為陳悅記茶行,早期以販售茶葉為主
「幫你拍幾張。」「這間比較特別,我要拍這一間。」
Esther 有眼光!這裡是「迪化二〇七博物館」
老舊南北貨行翻身文創雜貨舖,「富自山中」以京都老舖風格重整店裝
這柑仔店老物,懷舊又新潮
知名百年老店「林豐益商行」,店內販售各式竹器、籐器、木製品等傳統生活用品。商登日期 1955 年
歷史悠久的檜木桶專賣店「高建桶店」。商登日期 1957 年
既是南北雜貨,雜糧油品隨處可見
文青最愛「寅艸良舍」,除了器皿碗盤專賣、冰品,還有美髮沙龍。文青萬歲
巷弄內處處都是老鋪新建,饒富趣味
永樂市場原名「公設永樂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民國前四年 (1908) 就成立,原地重建於 1985 年完工
兩江醫院主人是當年臺灣總督府醫院內科江景勤及外科江立托二位醫師。店面早已易主,但手繪字體招牌依然高掛
永樂台南土魠魚羹。可惡,想吃,但沒有座位可以梅花座
來到「小樽咖啡」了。5 月疫情爆發前,我們才在這裡悠閒地喝了杯咖啡
巷弄內有許多金工、皮件和手作材料小店,值得一探
「屈臣氏大藥房」建於 1917 年,日治時期取得香港屈臣氏的台灣地區經銷權,是當時大稻埕最高也最為氣派的洋房
單是地圖上這一區,老小文青都可以逛上一天

穿過迪化街,我們來到大稻埕。虧我在台北住了那麼久,今天是第一次來這裡看海。河口夕陽,水岸餘暉,令人目眩神移。可惜防疫為重,少了美食相伴,不免為之可惜。

生平第一次,我踏進大稻埕碼頭
唐山帆船造景。讓人追想昔日大稻埕帆影點點的繁華景象
夕陽西下,但是熱力不減
搭上藍色水路,可以讓你暢遊台北城
〈燒肉粽〉原名〈賣肉粽〉,為台灣戰後時期的一首台語流行歌曲,創作、發表於 1949 年,是大稻埕子弟郭金發的成名曲。紀念得有一點牽強就是了
夕陽中,小船緩緩靠岸
大稻埕碼頭是藍色公路的航點,遊客可出航欣賞淡水河的美麗風光
夕陽中曲橋斜影,人影點點。夕陽旁像是張怒張的龍口
光影變幻,熱力四射
水岸天邊,一望無際
寧靜如畫
乘興而來,夕陽中我們盡興而歸
想回家,還得穿過行色匆匆的人群和下班車陣才行。這才是繁忙的大稻埕啊
繁忙的大稻埕,悠閒的台北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