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ng”,投石器、環索、彈弓之意,也是相機包的一種類型。自從開始接觸攝影以來,這種彈弓型 (單肩斜背) 背包就是我的最愛,因為快速方便,也比肩背包貼身。單是 Lowepro 的 Slingshot 200AW 我就買過兩咖,300AW 一咖,自後念念不忘。今年,總算又拿著我小小的壓歲錢 (是的,都這個年紀了還拿紅包,真是感謝父母栽培),離開舒適圈購入新創品牌 Peak Design 的 Everyday Sling 10。
名為 “Everyday”,自是方便機動,才能滿足攝影者在各種環境下的需要。”Sling” 表明是斜背包,需要拍攝時可以直接拉到胸前取鏡。”10″ 表 10L,不過若非拉開彈性空間,這咖相機包怎麼看都沒有 10L 的容量。
Peak Design 是來自舊金山的新創公司,起源於創辦人 Peter Dering 一趟長達四個月的全球旅行。他發現現有相機配件廠商的設備無法滿足他攜帶數位單眼相機 (DLSR) 出門的要求。回到舊金山後,他辭掉工作,就在公寓裡創業 (我也整天待在小宅裡,但卻沒這種際遇,想來是天分不夠)。10 個月後推出第一個產品,一炮而紅。
Peak Design 是募資平台 Kickstarter 的常客,多款產品都成功募得巨資 (“The Everyday Messenger” 相機包超過 1 萬 7 千人贊助,募得 4 百多萬美元)。今天我入手的 Everyday Sling 系列也募了 1 百多萬美元,同樣是夯包一枚。
Everyday Sling 10L 採用適應各種天候的 Kodra 500D 布料壓縮成型,結構耐用。表面經多次塗層可防潑水,使用防水拉鍊並有防竊功能。內部為柔軟耐用的混合棉布料,採用靈活的 FlexFold 摺紙型分隔板。最棒的是斜肩帶使用快速調整系統,可以輕鬆地將背帶調整到適合的長度。另外,這一咖 10L 才 680g (1.5 磅),遠比過去的 Slingshot 200 AW 輕巧 (930g),也是入手的重要理由之一。
實際出勤幾次後,再次感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看別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做一次),行動才是硬道理。現在網路力量崛起,非我族類的聲音很容易被淹沒在網海中,特別是這種網路募資的夯貨。多則網路評論中看不到的缺點,都在實際使用後一一浮現 (優點放在後面)。
首先,也是個人最不喜歡的缺點,就是這包「站」不起來。前緣下方保留的空間是為了拉出第二鏡頭袋或是掛載腳架,但卻使此包跛足無法站立。如此輕巧的 Sling 包,會攜帶一機三/四鏡或是掛載腳架的玩家十之一二,對其他用戶來說,這塊缺角成為此包無法站立的硬傷。既是相機包,總有落地打包的時候。無法站立的相機包,讓我無法一目瞭然地雙手整理相機/鏡頭 (還要扶它啊老天)。大大扣分。
接著,是肩背帶無法平均負重。或許規格沒有問題,但滿載 DLSR 器材的 10L 其實頗重的。Everyday Sling 現有的相機肩帶過窄,無法分散重量。此外,負重時,相機包下沉,肩背效果其實不如產品照片上帥氣,而是有點像是背了一袋米般的感覺。認真往上拉,過細的肩背帶又是肩頭不可承受之重。我這種體格都嫌累 (廣告詞說,「您是壯不是胖」),很難想像個頭小的玩家有什麼感想。
另外,是相機包本身的材質。雖說採用了新款耐用的布料,不過整個相機包超級硬挺。既是斜背包,就是要背在背上的。如此硬挺的結構,無法服貼背部,讓我總有背著「一咖五斗櫃」的感覺 (說五斗櫃太誇張,至少也像一咖整理箱)。或許,這是一咖附帶整脊功能的相機包也說不定,我的駝背有救了。
最後說一點。我覺得這包的品管不夠好。雖說如同米袋般的包裝饒富趣味,也能證明此包未經拆封。但仔細檢查,可以看到表布上數處都有刮痕存在,車縫線處收邊很粗,線頭四翹。包裝上說此包越南生產,我可以建議改成 MIC 嗎?沒有這麼懷念過 MIC 的產品。這種品管真正對不起它的售價 (此包需要超過五張小朋友)。
不要誤會,說了這麼多用戶心得,此包聲名大噪的優點卻一項不缺。有型好看、鮮少撞包,一機兩鏡/三鏡/四鏡掛腳架,還能裝下一台 13 吋筆電。只要花上尋常相機包兩倍的價格,你就可以擠身攝影界的型男 (夯姐)。
Pingback: 功成身退 | Malic's Under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