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 Esther 無事去了天母的 FNAC。寧靜的下午,我們靜靜的翻了一個小時左右的書。我翻了翻這本《住在巴特、宋妲、班雅明的照片裡》,「喔這種主題也算影像書嗎?好像搞哲學的。怎麼編排搞得這麼實驗性?」心下咕噥了兩句,還是沒有動手付帳。隨手在 PDA 手機上寫下作者的名字「章光和」,以為事情就此揭過了。
隔兩天剛好想買日本過期的相機雜誌,上了博客來後又找到了這本書,就一起訂了。隔沒幾天,東西到了。我在辦公室花時間看了一下,果然跟我當初的印象一樣,是本處處古怪的書。
主題固然重要,做過出版的我,先看一下 Look & Feel 好了。在我過去的經驗中,這本書的編排絕對是一大挑戰。內文部份除了跳用三到四種中文字體外,字型風格也變化多端 (底線、曲線、斜線與各種顏色,單一行行文內甚至有兩三次字體大小的變化)。部份頁面的文字與圖片採錯落的排列,甚至鋪上了斜的文字方塊。我翻到版權頁面,果期不然本書有位藝術編輯。雖說部分頁面用上了可樂標的圖騰,但也算是創新,理應給燈。
我放棄舞弄筆賣很久了,代表也很久沒有折騰我的腦袋。對我來說,這本書毋寧是一本闡述攝影學的影像書。書上的照片大多只是花槍,真正銳利的部份在於作者的文字。作者透過哲學的方式試圖展現「攝影」這件事情的意義、歷史與現象。我只翻了幾頁,卻卡卡的無法順暢地閱讀下去。感覺上作者雖然看的對、看得多,但是我還沒有看到作者試圖正面回應「拍攝本身的問題與現象」。況且,行文的部分再多感慨,但是整體呈現的部分作者還是放任用照片擷取的片段時空、感情漫無目地的轟炸讀者。影像跳 tone,文字的成色就減了。不知道作者有無跟藝術編輯先對過戲呢?
不過看習慣美女寫真、各式拍攝秘訣與攝影精技的我,也算是開了眼界。好好珍惜這本書吧,有機會各位不妨去找來看看。別讓這種有個性的書消失了。不過在經驗中,如此特別的作者都會展露頭角。例如多年前我買了本《城市人》,才覺得言之有物,後來果然作者在 .com 時代殺出了條血路 (不過我說老詹啊,你也清清招牌的頭皮屑吧)。
許多創作無論花招再多,原創者包藏的獨到眼光屈指可數。這本書的糖衣我吃了,但是十幾頁下來還沒有看到重點。有時整本書重點只是一句話,也有時整本書只是看出一個現象 (而毫無解法)。我認真的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驚喜。
ps. 查了一下網路,原來也有簡體版的,但是就沒有如此繁複的版面編排。好久沒有慶幸自己是繁體中文的用戶了
ps. 壞習慣,話講得快。整本書是一個作品,沒有完全看完不適合下結論。刪掉的文字我留著,方便日後自己回來對看看感受是否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