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其他人對網路的感覺是如何?對某些人來說,網路可能像是對講機。對虛無的空間中發話後,就熱切地等待天空傳來的回應;有些人則將網路當成舞台,只有褪下世俗的外衣並且連上網路後,人生的色彩才從黑暗中甦醒,展現瑰麗的型態。對現在的我而言,網路更像日記,期待數位化的工具能保留這點點滴滴。
總算又有好書看了。我跟 Esther 都算是愛看書的人吧,書桌、客廳、餐桌、廁所、甚至在跑步機上都能發現書的身影 (不過我比較有資格誇自己「愛書」而非只是「愛看書」,Esther 太愛隨手亂放書了)。假日前小朋友跟 Esther 去了租書店,哥哥眼尖幫我發現了這本書,就借回來了。
盧基揚年科這一系列「日巡者」「夜巡者」「幽巡者」與這本「終巡者」算是最近還算熱門的科幻小說。本來在「日巡者」階段我只是當殺時間的點心看看。感覺上裡面就是俄國作家試圖冒充成好萊塢的編劇 (一開始就是俄文撰寫的嗎?覺得一開始寫作就設定要給西方觀眾看的感覺),有點脫離現實的背景設定 、鬆散的劇情,除了依照設定的主線行進之外,幾乎沒有鋪陳或是懸疑可言 (我個人的意見是以中譯版而言)。我個人的感覺,很多作品 (無論書籍或是電影等,音樂我還沒有這種心得) 中都只包藏了原創作者的一或多個「核心」元素,這些元素可能是一個心得、一個看法,或是一套希望引人入勝的理論。對我而言,「日巡者」看到一半時這些「核心」都出來了。以日夜劃分的日巡者/夜巡者還是其次,最重要的設定就是那 7 層的「幽界」。
有了這些核心元素之後,如果讀者可以 buy it,那麼接下來就是創作者 (說書人) 說故事的技巧了。說得好,故事動聽,觀眾就扣得緊。否則就是留下一兩個好賣點卻施展不開,就只能成就一些小品作品。例如,就我來說,只要看書的人買了J.K. 羅琳形塑出的「麻瓜」以及火車站上消逝的月台的帳,那麼「哈利波特」的故事就有可能發展開來。當然,後來搞到這麼大,故事與電影根本就是為了成人設計的橋段,除了是她嘴上功力高超,也是電影公司跟資本主義洗腦觀眾的成功吧。
但是這本「終巡者」等級就完全不同了。雖然書名取得不是很有 sense (不知是否是中文書商的笨巧思),但是有了初步的成功,盧基揚年科順利地為簡單的設定添加骨肉,慢慢如蜘蛛網般衍伸出完整的幅員來。我在看「Lost」影集 (maybe) 的花絮時,編劇者就是這麼說的:「有了初步的成功之後,我們就慢慢 explore 每個角色,慢慢 profile 他們…」,翻譯起來,應該就是「確定唬住了觀眾之後,我們再來慢慢形塑各個角色,讓他們更有份量,讓觀眾在這些角色中間看見自己,也找到自己做不到卻想要的能力。」沒錯,而我還真愛這個俄國人在這集裡衍伸的東西。第 1 層幽界中發著藍光的苔癬,幾乎成了我的最愛,更別說是主角安東有著能力遠高於他的女巫老婆跟小女兒了。想要在老婆面前搞鬼的先生,建議都先看看書中斯薇塔的威嚴與恐怖吧。
有了好書,就要有好酒吧 (兒童不宜喔)。我幾天前無事去樓下 7-11 把玩了這種小瓶裝的威士忌,就買了瓶回來試試味道。
在酒杯裡放入冰塊,注入兩指幅的威士忌。我夾著書上床,開盞小燈 (別忘了帶上小包花生),我就這樣展開了星期六的深夜。書香酒香,實在再愉快不過了。
放張 Esther 同時借的作品。吉本芭娜娜我也很喜歡,奈良美智我就比較不了了。Esther 說寫得很不錯,有機會可以收這本書。我查了一下,去年還拍成電影,野豬妹參與演出。
最後放一張我桌上的寶貝。1992 年左右出版的書,伴隨在 Falcon 3 中的「獵殺的藝術」(Art of the Kill,或是稱 AOTK)。這麼多年來,這本書始終在我的桌面上。對這種絕版出版品的眷戀,改天我可以先想想然後寫一篇。
什麼是 AOTK? 來看看熱心網友轉檔到 YouTube 上的片段。品質跟速度都不理想,想要看的人擺著網頁讓它讀完再一口氣看吧。
看看什麼是 Falcon 3 吧!我不知道花過多少時間在這套遊戲上… 最瘋狂的時候,還用 256K 的 Modem 掛網路找人連線飛。有一次找人 PK 以後,還直接打電話進去對方宿舍裡聊了半天 (對手是交大研究生)。
等待了許多年,併購原 Falcon 開發者 Spectrum HoloByte 的 MICROPROSE 終於又出了飛行模擬世界的新標準 – Falcon 4.0:
Falcon 聊下去不得了,各位看倌先看看上面的影片過過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