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碰茶壺以來,我一直想要一支南瓜壺。總覺得南瓜胖胖的身軀很福相,一種圓滿的感覺。今次趁著幫老爸買把實用壺的機會,自己也訂了一支胖南瓜。
這回嘗試的是吳竹霞 (吳雲根第四代後人) 的作品,瞭解一下這個家族的泥和工藝。網路圖片看,小竹 (吳竹霞) 做工細緻,多有巧思,沒有早期工匠千篇一律的匠氣。今兒個拿到一看,彎轉有度,果然值得。
這泥號稱是家傳黑墩頭。我上網查了查,真的有這塊泥。根據《宜兴紫砂矿料》一書,黑墩頭是黃龍山台西礦區淺表層的礦土之一,屬稀有的紫泥品種。據稱原先難以製壺,因為成型後會裂。經過多年陳腐後方能使用。成品細緻光潤,可以呈現近似玉器的肉感。燒製溫度很高,約在 1280 度 (可以更高)。表面成色會成泛紫色,養壺後出現紫瑪瑙色,通透亮澤。
為了體驗一下這塊泥的魅力,我連續兩天都用這壺泡茶試飲。茶用紅烏龍,一方面我愛,一方面也是此泥適合重發酵的茶款。網路文章說黑墩頭不是常規用料,也有一說並非好泥,但沒有自己試試都做不得準。新手如我,更是需要親身體驗一番。
與先前手上的朱泥綴球相比,這塊黑墩頭南瓜透氣性稍微差了點,熱水蒸發速度不及朱泥。茶湯沒有朱泥香 (應是朱泥逼茶快),但是卻帶有一絲甜味。三四泡之後,茶湯依然濃厚,不若朱泥第四泡左右開始就香味淡失的感受。淺嚐之下,個人覺得是適合普飲的泥料。
這壺還有一點小缺點,在於壺蓋密合度。此壺壺蓋下緣過淺,且與壺身縫隙過大,倒茶時茶湯較易外漏,可惜了這一把肥厚飽滿的南瓜。整體來看,算是質價相符的作品。
後記:貢獻一下泡養約 10 泡之後的效果。茶葉用紅烏龍,壺外只碰清水不淋茶湯,色澤由壺內吸飽茶湯後自然向外散發。我覺得養得還不錯,不知道拍照能顯露出幾分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