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墩頭南瓜壺入手

開始碰茶壺以來,我一直想要一支南瓜壺。總覺得南瓜胖胖的身軀很福相,一種圓滿的感覺。今次趁著幫老爸買把實用壺的機會,自己也訂了一支胖南瓜。

IMG_6076
幾乎是用半偷渡的方式,搭上老爸的順風車買了這支南瓜

這回嘗試的是吳竹霞 (吳雲根第四代後人) 的作品,瞭解一下這個家族的泥和工藝。網路圖片看,小竹 (吳竹霞) 做工細緻,多有巧思,沒有早期工匠千篇一律的匠氣。今兒個拿到一看,彎轉有度,果然值得。

IMG_6073
同一塊泥飾壺。其他許多作者甚至用一塊以上的泥飾壺
IMG_6075
壺蓋有一防呆裝置,確保壺蒂對正方位
IMG_6079
網路上看過許多把不同作者的南瓜,但就是覺得小竹手巧
IMG_6078
壺嘴同樣有綠葉包繞

這泥號稱是家傳黑墩頭。我上網查了查,真的有這塊泥。根據《宜兴紫砂矿料》一書,黑墩頭是黃龍山台西礦區淺表層的礦土之一,屬稀有的紫泥品種。據稱原先難以製壺,因為成型後會裂。經過多年陳腐後方能使用。成品細緻光潤,可以呈現近似玉器的肉感。燒製溫度很高,約在 1280 度 (可以更高)。表面成色會成泛紫色,養壺後出現紫瑪瑙色,通透亮澤。

IMG_6083
為了多瞭解一下各種礦料,我上淘寶買了一本《宜兴紫砂矿料》
IMG_6106
真的是不錯的參考書。我覺得很值得買,又便宜
IMG_6104
黑墩頭已經不算是紫砂了
IMG_6095
稱為黑墩頭,應該是鐵質成分比較高的礦砂。不過量應該很少,也不是主流
IMG_6102
我懷疑小竹的黑墩頭應該是混砂,因為網路資料看到黑墩頭難以成型,一燒就裂,除非用特殊方法陳腐
IMG_6100
有人喜好收集原礦 (我有一點小小興趣,不過會被 Esther 罵死)
IMG_6096
作者難能可貴地把原礦都做了記錄
IMG_6092
好幾個礦坑都有,我看主要還是台西礦坑比較多一點
IMG_6091
這裡也有。其實只是淺淺的一層

為了體驗一下這塊泥的魅力,我連續兩天都用這壺泡茶試飲。茶用紅烏龍,一方面我愛,一方面也是此泥適合重發酵的茶款。網路文章說黑墩頭不是常規用料,也有一說並非好泥,但沒有自己試試都做不得準。新手如我,更是需要親身體驗一番。

IMG_6049
先開壺吧。開壺的程序眾說紛紜,我偷懶只做幾個賣家教的步驟
IMG_6060
還好 Esther 這時候不在,我可以一個人在家搞兩支壺 (連同老爸的)

與先前手上的朱泥綴球相比,這塊黑墩頭南瓜透氣性稍微差了點,熱水蒸發速度不及朱泥。茶湯沒有朱泥香 (應是朱泥逼茶快),但是卻帶有一絲甜味。三四泡之後,茶湯依然濃厚,不若朱泥第四泡左右開始就香味淡失的感受。淺嚐之下,個人覺得是適合普飲的泥料。

IMG_6062
這泥還值得再玩一陣子。只是壺太大,自己喝到飽了

這壺還有一點小缺點,在於壺蓋密合度。此壺壺蓋下緣過淺,且與壺身縫隙過大,倒茶時茶湯較易外漏,可惜了這一把肥厚飽滿的南瓜。整體來看,算是質價相符的作品。

後記:貢獻一下泡養約 10 泡之後的效果。茶葉用紅烏龍,壺外只碰清水不淋茶湯,色澤由壺內吸飽茶湯後自然向外散發。我覺得養得還不錯,不知道拍照能顯露出幾分美色?

snap3
前五泡左右表面還是粗糙的沙岩觸感,後期越來越潤,光澤越顯柔和
snap4
沖入沸水時還會泡出淡色的茶湯。可惜壺蓋做工還是不夠密合,倒茶時茶湯會外漏,美中不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